af,  Business

潔面選對了!從肌膚告白看懂你的Cleanser該怎麼挑

每個清晨與夜晚,當我們拿起那管熟悉的「潔面」(Cleanser http://nanamall.com/),是否曾想過:這支每天接觸肌膚的產品,真的「懂」你的皮膚嗎?有人用強效潔面後臉越洗越乾,有人用溫和款卻總覺「沒洗乾淨」——原來,潔面不是「随便搓搓」就能交差的事。今天就從肌膚的「潛台詞」出發,教你讀懂Cleanser的選購密碼。


​第一句告白:「我的膚質,決定了清潔力度的底線」​

肌膚會用「感受」說話:洗完臉緊繃到皺起、兩頰刺癢,甚至冒出小顆粒——這些都是「過度清潔」的警報;而臉上總泛油光、粉刺不斷,則是「清潔力不足」的求救信號。要解讀這些訊息,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膚質:

  • ​油性/混油肌​​:油脂分泌旺盛,容易吸附灰塵與汙垢,需要「清潔力夠但不拔乾」的Cleanser。傳統皂基(脂肪酸+強鹼)去脂力強,適合夏天或出油特別嚴重的日子,但建議搭配溫和的氨基酸洁面輪換使用,避免長期刺激皮脂膜。
  • ​乾性/敏感肌​​:皮膚屏障脆弱,保濕因子容易流失,潔面重點是「溫和保濕」。優先選擇「氨基酸表活」為主的產品(如椰油醯甘氨酸鈉),PH值接近肌膚弱酸性,清潔同時留下天然油脂,洗後不緊繃。
  • ​中性肌​​:可謂「潔面界的幸運兒」,只要避開刺激性成分(如SLS硫酸月桂酸鈉),氨基酸或輕度皂基都能駕馭,重点是「洗得舒服」。

​第二句告白:「成分表裡的祕密,比我說的更誠實」​

許多人挑選Cleanser時只看「美白」「控油」等功效標籤,卻忽略了成分表的「真實力道」。其實,潔面的核心功能是「清除汙垢」,額外功效(如去角質、保濕)需建立在「溫和不刺激」的基礎上。以下幾種成分值得關注:

  • ​氨基酸表活​​:近年來的「潔面頂流」,清潔力適中,對敏感肌友好,常見於日系溫和潔面產品(如珂潤、EltaMD)。
  • ​APG表活​​(烷基糖苷):新興的「環保型」清潔劑,去油不脫脂,適合追求「天然感」的肌膚,常與氨基酸複配提升清潔力。
  • ​皂基+氨基酸複配​​:平衡了皂基的強勁去脂力與氨基酸的溫和度,適合油痘肌但膚質不算極端的人,例如部分韓系潔面。

​避雷提醒​​:若成分表排前三位有「SLS/SLES」(硫酸月桂酸鈉/硫酸月桂酸酯鈉),且沒有其他緩衝成分(如甘油、透明質酸),敏感肌或乾性肌建議繞道——它們雖能快速去油,但容易破壞肌膚屏障。


​第三句告白:「你以為的『洗乾淨』,可能是過度傷害」​

許多人有一個誤區:「洗臉一定要搓出豐富泡沫,臉才會乾淨」。事實上,泡沫多寡與清潔力沒有絕對關係——氨基酸洁面泡沫通常細密但偏少,而皂基洁面容易搓出綿密大泡,但過度揉搓反而會摩擦皮膚,導致微創傷。

正確的潔面習慣應該是:

  • ​時間​​:全臉按摩不超過1分鐘!T區打圈20秒,兩頰輕撫10秒,兩下巴帶過即可。
  • ​水量​​:用「微溫水」(32-35℃)濕臉,過熱會帶走油脂,過冷則無法充分溶解汙垢。
  • ​次數​​:早晚各一次足夠!夜間可用清潔力稍強的產品(如卸妝後加洗一次),早晨用清水或溫和洁面即可,過度清潔會刺激皮脂腺「反撲性出油」。

結語:潔面,是肌膚的第一次呼吸

Cleanser看似簡單,卻是護膚鏈的第一環——它決定了後續保濕、精華能否被肌膚吸收,更影響著皮膚屏障的健康。下次挑選時,不妨先靜下心聽聽肌膚的「告白」:它是油了、乾了,還是太敏感?當你學會「按需選擇」,那支陪伴你的Cleanser,終將成為最懂你的「肌膚夥伴」。

如果您希望收到有關Nana mall的更多信息,請訪問我們的網站與我們聯繫